颜克臣 官方网站

+收藏:http://yankechen.orgcc.com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艺术资讯 正文内容
颜克臣:留守心间年画情
2013-01-05    浏览(1265)    作者:颜克臣    来源:颜克臣 官方网站

他不是杨家埠人,但却为杨家埠木版年画默默奉献了30年;他也是杨家埠人,因为他正以民间艺人的身份在传承和守望杨家埠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

到过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旅游的人都会看到这样一幕:年画雕版作坊里,一位眉清目秀的中年人,手执刻刀,犁耕木板,为广大游客展示着精湛的木版年画雕刻技艺。一旁,放着精心雕刻而成的“年年有余”、“孔子像”、“门神”等雕版,许多游客都围拢过来与他合影留念……这位中年人便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的雕版大师颜克臣。这位从事刻板工作30年的民间艺人,用雕刻的4000余块画版,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刻画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颜克臣是潍坊市高新区十里堡人,杨家埠对于他来讲,是第二故乡。由于原先老家与杨家埠同属潍县且相距不远,颜克臣对杨家埠木版年画早就有耳闻。初始,只是兴趣所好,仅仅止于临摹刻画。直到1979年,颜克臣在其大姐夫的帮助下,有幸参与了当时文化部门为拯救年画而进行的美术学员培训。经过1个月的美术培训,班里只留下了4个人,其中便有颜克臣。之后,他又成为刚成立的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的首批学员。此时,21岁的颜克臣虽然基础差、底子薄,但他凭借对年画雕版的痴情,虚心好学,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30年如一日,终于由一名对年画刻版略知一二的“生手”
成为有名的杨家埠木版年画雕版大师。如今,他的雕版技艺日臻成熟,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历时一年,于2005年3月刻制完成的《梁山一百单八将》被《人民日报》刊载,集其技艺之大成的《八十七神仙卷》线版也历时两年,完美收笔,其版画也在新华社得到宣传介绍。从“生手”到雕版大师的华丽转身,在面世精品力作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呕心沥血。由于常年执刀伏案,姿势单一,引起了脊椎劳损,近而牵连耳聋,还有过早的戴上老花镜的眼睛,变形的手指。这一切,无不诠释着颜克臣心中那割舍不断的年画情。
 
观赏版是颜克臣对木版年画的一个创新,它集欣赏、装饰、实用于一体,开创了年画使用的一个新领域。经过多年的求艺、研究和实践,颜克臣吸取了杨家埠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雕刻技术的精髓,独创了一套刻版术,在杨家埠刀法古拙朴实的基础上,又展现了细腻流畅挺拔的技法,所雕刻的画版线条舒缓飘动,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刀法和风格。《八十七神仙卷》是其技术代表作,它历时两年,采用国画白描手法与木版雕刻技艺的结合形式雕刻而成,卷中八十七神仙雍容华贵,线条流畅如若临风,似有向前缓缓飘动之感。它成就了杨家埠年画历史的两个之最:一是用雕版线条表现国画线描艺术,实现了年画雕版技艺的突破;二是全长十米,宽六十公分,是迄今中国最大年画版。《八十七神仙卷》成了颜克臣雕版技艺的集大成,标志着其雕版艺术和风格的成熟,为雕版技术的创新吹来了一股新风。

谈到对雕版刀法的创新,他说,杨家埠年画之所以以桃花坞、杨柳青两大年画不可比的优势流传下来,在于杨家埠年画五六百年约定俗成的民间朴实、粗犷的风格,它不仅从内容更从形式(艺人的刀法)上迎合了群众欣赏和消费,这个核心,不能改变。但年画也是随俗渐进,合时合事而变,这是其延伸生命力的根本途径。如今,年画已逐步突破农村迈向城市,成为市民的艺术消费品。

作为外乡人,颜克臣把年画雕版搞得有声有色,引得同行羡慕不已。但作为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人,他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雕版技艺面临萎缩的尴尬。30年来,他见证了年画的挖掘保护和发展,生命力如此强大,实属不易。但对年画传承发扬却不无担忧。如今在杨家埠,掌握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特别是雕版技艺的老艺人逐渐减少,爱好此技艺的年轻人又寥寥无几,雕版技艺出现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杨家埠年画作为家传手艺,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加上作为文化现象的年画本身具有传承慢的特点,在青年一代中的传承意识逐渐淡薄。作为受益于年画的颜克臣,面对此种局面,把其精湛技艺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报达寒亭春晖之恩。如今,随着技艺的成熟,他除创新精品外,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技艺承传上。

标签:颜克臣 留守 心间 年画情
分享:
发表给力评论,说两句!  共有 0 条评论